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古人如何清洁口腔?

发布时间:2023-08-10 11:06:4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敦煌莫高窟196窟的一幅唐代绘制的壁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穿袈裟的僧侣蹲坐在地上,左手拿一只漱口瓶,右手正在揩自己的牙齿。揩,即擦、抹之意,故此图被命名为《揩齿图》。据相关学者研究,在敦煌莫高窟中至少有14个洞窟中都绘有这样内容的壁画。

从壁画描绘的人物长相和装束来看,这显然不是中国人。再从其出自佛教壁画来考虑,这应该是一位僧人。从他的面部特征来看,皮肤黝黑,双目圆睁,眼窝深陷,似乎是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

画面所反映的应该是古人清洁牙齿的一种方式,与我们今天用牙签、牙刷清洁齿间污垢的习惯近似,只是画面中的僧人恐怕还没有合适的工具,只能上手了。那么,这种口腔保健方法是否在唐代普遍流行应用呢?晚唐时期曾旅居中国和印度的一位阿拉伯商人在他的见闻录中记载:印度人普遍有使用树枝刷牙的习惯,而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详细记载了印度人在饭后用杨树枝清洁牙齿的习俗,“馔食既讫,嚼杨枝而净。”唐玄奘之所以关注此事并记之甚详,可见刷牙在当时并非是中国人熟悉的行为。

为什么印度人有这样的生活习惯,而中国人却没有?并不是中国人不注意口腔卫生,而是因为这样的揩齿行为是源于宗教。佛教僧侣受戒皈依后,要进行洗发、剃头、揩齿、漱口、刮脸等一系列净身行为,敦煌壁画描绘的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那么,在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行口腔清洁的呢?早在《礼记》中就有“鸡始鸣,咸盥漱”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晨起漱口的卫生习惯。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口腔病例及淳于意的治疗方法:“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淳于意用灸法和苦参汤含漱的方法治愈了齐中大夫的龋齿病,并指出龋齿的一个病因就是“食而不嗽”(此处“嗽”即“漱”,漱口之意)。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里也提到,饭后若不漱口可能患上龋齿。

古人常用的漱口剂有盐水、浓茶、酒等。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的单宁和氟化合物确有抗菌、预防龋齿的作用,而酒中所含的酒精有消毒作用,可见古人用茶水、酒漱口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有用盐水揩齿的方法,“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方法简便易行,现代人也不妨一试。

漱口在中国起源很早,是行之有效的口腔保健方法,而刷牙的流行则要到宋元时期了。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他提倡睡前刷牙,可见刷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卫生习惯了。在辽、宋、金、元时期的墓葬中,有不少植毛骨刷出土,其形制类似今天的植毛牙刷,对其功能,学者众说纷纭。在明确出土位置的墓葬中,多数骨刷与镜子、梳子等梳妆用具在一起,置于妆奁内,结合骨刷大多出自女性墓葬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骨刷似为一种梳妆用具,可用来涂抹发油、梳理头发、清理梳子等,而可明确功能为刷牙的很少。但从文献资料来看,宋元时期存在牙刷是毋庸置疑的。元代《御药院方》记载:“每用刷牙子蘸药少许,刷上下牙齿,次用温水漱之,每日早晨临卧时用一次。”明代的《普济方》中也有“用刷牙子,灌漱”的记载。

在古代,牙刷的刷毛是用马尾或其他动物的鬃毛制成,由于质地较硬,很多医家认为使用这样的牙刷会损伤牙齿。如南宋《养生类纂》中记载,“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踈易摇,久之患牙疼,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明代《遵生八笺》也认为“漱齿勿用鬃刷,败齿”。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提倡“牙齿稀疏……用炉甘石、石膏等分为末,每次用少许擦牙,忌用牙刷”。说明刷牙这一卫生习惯虽然是医家所提倡的,但对于老人或牙齿较为脆弱的人来说,使用硬毛牙刷反而可能会损伤牙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天的牙刷已较少使用动物鬃毛,而选用较为柔软的人造刷毛,以减少对牙齿和牙龈的刺激。因此,我们在刷牙时,已不必有古代医家的这种顾虑了。

敦煌壁画中以手揩齿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口腔清洁方法,而古代中国人的口腔保健方法则更为丰富,使用的工具和药物更是不一而足。口腔卫生、牙齿坚固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人们一致的追求吧

上一篇:港股异动|中远海能(01138)现涨超4% LNG供应风险加剧 公司近期扩大船队规模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