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为什么一定要学点心理学?
与其躺平,不如充满激情
——心理学教你调动自己的成就动机
做一条咸鱼,甘愿躺平的滋味真的好受吗?
【资料图】
为什么有些人想把工作做好,而另一些人只想混日子?
为什么有些人只是为了谋生,而有些人会把热情投入到无报酬的活动中?
学点心理学,可以让你懂得动机是如何影响工作的,工作又是如何影响动机的,从而帮你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每天过得积极向上、热情饱满。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就工作而言,明确你的目标会推动你走向成功。
最新研究表明:并不是任何目标都能促进成就。当满足三个条件时,一个目标最有可能提高人们的动机和表现:
· 目标是具体的。模糊地定义一个目标,比如 " 尽力而为 ",和根本没有目标一样无效。要明确你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例如:" 我今天要写四页论文。"
· 目标有挑战性,且可以实现。最困难的目标会产生最高水平的动机和表现,当然,除非你选择了你永远无法实现的的目标。
· 目标是得到你想要的,而不是逃避你不想要的。" 接近目标 " 是指根据期望的结果或经验来设定目标,比如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或者学习潜水。" 逃避目标 " 是指根据预防不愉快的经历来设定目标,比如不在聚会上出丑,或者避免依赖他人。
在你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当你遇到麻烦时会发生什么?
在实现目标变得困难或面对挫折时,一些人选择放弃,另一些人则更有决心取得成功。
他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他们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原因: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还是为了满足而学习。
受 " 表现目标 " 激励的人主要关心的是得到好评和避免批评。受 " 掌握 ( 学习 ) 目标 " 激励的人关心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技能,并从他们所学的东西中获得内在的快乐。
当那些受 " 表现目标 " 激励的人表现不佳时,他们常常会认定错在自己,并停止改进。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当他们暂时失败时,就会陷入悲伤之中。
相比之下,那些积极掌握新技能的人通常会把失败和批评看作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提高。他们知道学习需要时间。而在工作中,失败对最终的成功往往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不仅研究了动机如何影响工作的选择,还反向研究了职业如何影响人们的求职动机。
例如,影响许多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工作的动机的一个简单但有力的因素,是该职业的男女比例。
当职业被性别所区隔时,许多人对这种职业的要求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比如,传统观念上认为,适合女性的工作需要善良和耐心,适合男性的工作需要力量和智慧。
这些成见反过来扼杀了许多人进入非传统职业的愿望,也在雇主中制造了偏见。
再比如,职场中的机会实现也会影响员工的动机。简言之,人们在工作中是变得更有动力还是更颓废,这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公平的晋升通道。
组织心理学还对工作环境如何增强员工动机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工作环境的以下方面可以减小情绪倦怠的可能性:
· 这份工作对员工来说重要且有意义。
· 员工可以控制自己工作的许多方面,比如设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做出决定。
· 任务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重复的。
· 员工与他们的上司、同事之间有着支持性的关系。
· 员工会收到关于他们工作的有用反馈,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需要做什么来改进。
· 公司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具备上述条件的公司往往有更高的生产力和对公司满意度更高的员工。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工作,员工也会更投入,并且更有创造力。
因此,如果你对当前的工作失去了激情,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你所从事的职业与你的目标和内在动机出现了错位?又或者是工作环境不利于你的晋升与成长?
当你明白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后,你的职业生涯必将焕然一新!
缓解职场压力有妙计
——心理学教你自我减压,轻松上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忍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前提是他们能预测或控制它们。
想象一下拥挤的情景。许多人甘愿被挤扁也要去上海外滩参与跨年活动。这说明,人类并不是在他们真的处于拥挤状态时体会到压力,而是在他们感觉到拥挤时才体会到压力。
那些对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安排有最大控制力的人,如高管和经理,他们患病的概率和承受的压力要明显小于那些没有控制力、受困于重复性工作以及升职机会渺茫的员工。
大多数人认为压力只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外在东西。但是,还可以从另一角度看待压力,可以将它看作你内心的某种东西,与你的思想和情绪不可分割。
你会把你的工作看作一系列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还是一项需要掌控的挑战性任务?
你的回答又是如何影响你可能感知到的压力的?
针对以上问题,你都能从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除了自我掌控和乐观的思想态度外,还有哪些应对压力的策略呢?
· 休息和冥想。缓解压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休息,以减少身体的生理唤醒。源于古代佛教的正念冥想练习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冥想的目的是让你学会接纳自己愤怒、悲伤或焦虑的情绪,而不去评判或试图摆脱它们。
· 问题解决。应对者可以从专业人士或处于同样困境的其他人那里尽可能多地寻求建议,从而剖析问题。对问题越了解,就越能够增强自身的掌控感,进而加快恢复速度。
· 问题再思考。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有些是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比如失业。那么当面对这些问题时,你能做些什么呢?健康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有效的认知应对策略。
1. 情境重评。虽然你无法摆脱压力,但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这个过程就叫作重评。重评可以帮你把愤怒变成同情,把担忧变成决心,把失落变成机遇。
也许你失去的那份工作并不怎么样,但你因为太害怕以至于不敢辞职并去找新工作。不过,现在你可以这样做了。此外,研究发现,重评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
2. 汲取经验。很多人从逆境中走出来都会学会一些新技能,因为在逆境中他们不得不学习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东西。有些人挖掘出了潜在的勇气和力量。
直面生活的压力能够使人们习得掌控生活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提升幸福感以及应对未来问题的关键。
3. 善于进行社会对比。在困境中,成功的压力应对者通常会把自己和他们觉得不那么幸运的人进行对比。但只有当这些对比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应对、管理或改善压力状况的方法时,它们才是有益的。
· 利用社会支持。另一种处理消极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是社交。你的健康不仅取决于身心变化,还取决于你的人际关系: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当某些社会团体可为个人提供一定的意义、目标和归属感时,它们就能给团体成员的健康和幸福带来巨大的好处。
想想所有能够给你提供帮助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邻居、同事。他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关心和关爱,可以帮你剖析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还可以给你提供资源和服务。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有时,那些不开心、压力和愤怒反而来源于社会网络。像微信这种社交媒体也会有其 " 阴暗面 "。
朋友圈里的 " 每个人 " 看起来都是那么开心、那么成功。他们分享种种成就,包括工作升职、甜美的爱情、可爱的小狗、美味的饼干以及超长假期,以至于许多人浏览过朋友圈后,会感到更加孤独和沮丧。研究表明,女性的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研究表明,除了成为矛盾的根源之外,当你遇到麻烦时,你的亲朋好友也可能会因为无知、尴尬或无法理解你的想法而不支持你。
总之,当你的亲朋好友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时,他们也很难给你提供有效的帮助。
学了心理学,你将更加理性地从内部和外部审视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鼓励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责备他人或只会发脾气。
学会包容,获得良好人际关系
——心理学教你谨慎归因,理解他人
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试图理解他人的行为:
售货员真的认为我穿这件衬衫好看吗?
他夸赞我只是为了拿回扣?
朋友朝我发脾气是因为睡眠不足所导致的情绪不稳定,还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混蛋?
根据归因理论,对行为的解释一般分为两类。
情境归因将行为的原因归为情境或环境:" 这个人贩卖毒品是因为家境贫穷 "。
个性倾向归因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人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倾向:" 这个人贩卖毒品是因为他天生渴望权力,道德品质败坏 "。
基本归因错误在职场中尤其普遍。
产生基本归因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判断依赖于不同来源的信息,即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你不可能总是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因此,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可以基于内省(感受和意图),而对他人的判断只能依据外显的行为。
这种对自我行为和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形成了两种很常见的认知偏差。
· 优于常人偏差。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价值维度上高于平均水平:更善良、更能干、更有魅力。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当你问团队里的成员认为自己应该分得多少钱时,把他们所认为的数据相加,往往会大于绩效总和。因为每个人都习惯性地高估了自己的贡献。
· 公平偏差。大多数人相信正义通常会获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信念会驱使人们认定受害者是咎由自取,比如她受害是因为独自在深夜行走。这种思维定势的代价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将事件的责任归咎于错误的对象。
觉得自己比他人更善良、更有能力、更讲道德,相信好人有好报,这对增强我们的自尊心、提升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些令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也会歪曲沟通,阻碍冲突的解决。
因此,学了心理学后你将理解,你所做出的归因会对人和事的理解与判断产生巨大影响。这种认知上的收获能帮你在职场上谨慎归因,多一分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格局,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思维碰撞中有效合作
——心理学教你摆脱群体思维的桎梏
密切的、友好的群体通常合作得很好,并享受这个过程。但他们也会面临一个问题: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们的想法和努力——有时一个群体会过于强调和睦相处,而错失最佳决策。
很多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去制止群体的错误决定。这种从众类型的一种极端形式被称为群体思维,即群体产生趋同思维的倾向,并压制意见上的分歧。
根据欧文 · 贾尼斯的观点,当一个群体对完全一致的需求压倒了做出最明智决策的需求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其表现包括:
· 无懈可击的错觉。群体认为自己不会犯错。
· 自我审查。持异议者决定保持沉默,不去制造麻烦或得罪朋友。
· 持异议者因压力而从众。领导者嘲弄或羞辱持异议者或以其他方式强迫他们从众。
· 全体一致的错觉。不鼓励反对意见以及未能考虑其他行动路线,领导者和群体成员形成一种错误的共识,使得个体认为其他成员都赞同群体的观点,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
许多重要的决策都是由群体而不是个体做出的。虽然当群体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态度时,人们在群体中更加快乐,但是,当不同的观点得以表达时,群体的表现往往是最好的。
群体思维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灾难性决策。
1986 年,美国宇航局的管理层忽视了工程师们对在低温下发射 " 挑战者 " 号航天飞机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结果航天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
2003 年,总统乔治 · 沃克 · 布什入侵伊拉克,声称该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基地组织结盟,他和他的团队无视反对意见和来自情报机构的相关证据对以上说法的质疑。事实上,这些机构后来也指控布什政府存在 " 群体思维 "。
幸运的是,当领导者奖赏表达疑虑和异议,要求群体成员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并让所有人都试着去思考首选决策的风险和不利因素时,可以最小化群体思维。
当然,并非所有的领导者都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
对于许多身居要职的人,从公司高管到总裁再到电影大亨,他们所面对的诱惑是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与自己意见相符的人,并将那些被认为 " 不忠 " 的人降职或解雇。或许那些伟大领袖的一个关键品质就是他们能够克服这种诱惑。
当你学了心理学,尤其是当你领导着一个团队时,你就能明白在做决策时要尽量摆脱群体思维的桎梏,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思维碰撞,这样才能孕育更富有创造力的成果。
理性决策,减小损失
——心理学帮你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推理能力
虽然大多数人都有逻辑思维和辩证推理的能力,但很明显,他们并不总是能运用这类思维和能力。障碍之一在于,人类的思维过程会被许多可预测的系统性偏见和错误所羁绊。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曾经排队很长时间,只为领取免费的赠品?
你是否思考过,省下的十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真的值得漫长的等待吗?
如果我给你这些钱,让你花同样长的时间站在原地,你会接受吗?
如果你觉得没法接受,那为什么免费的赠品值得你浪费同样多的时间呢?
心理学家研究了几十种人们在做决策时的系统性偏见,这里只简要介绍几种。
· 夸大不可能之事。一种常见的偏见是倾向于夸大罕见事件的概率。进化使我们具备了畏惧某些自然危险的能力,比如蛇。在现代生活中,这些危险中的大部分已不再构成威胁。但恐惧却挥之不去,我们往往会高估这些危险。
不幸的是,人脑却不能对未来的严重威胁发出警报。因为这些威胁看似不能构成直接的、具体的危险,比如气候变化。
· 避免损失。一般来说,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尽量避免损失或者让损失最小化。这种策略是足够理性的,但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受制于框架效应,即根据选择的呈现方式而做出不同的决定。
当一个选择被定义为失去某种东西时,人们会更加谨慎。当他们被告知避孕套在预防艾滋病方面有 95% 的成功率时,他们会认为它是有效的;但当他们被告知它有 5% 的失败率时,则会认为它无效。
· 公平偏见。公平偏见假设你在玩一个两人游戏,叫最后通牒博弈:当你的同伴得到 20 美元时,由他来决定跟你分享多少钱。你可以选择接受对方的提议,这样双方都可以保留各自的那部分钱;你也可以选择拒绝对方的提议,这样双方都得不到一分钱。你能接受多低的报价?
实际上,接受任何数额的报价都是有意义的,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因为这样至少你会得到一些东西。但这不是人们玩最后通牒博弈时的真实反应。如果出价太低,他们很可能会拒绝。
在工业社会中,50% 的报价是典型的,低于 20% 或 30% 的报价通常会被拒绝,即使绝对金额很大。在其他社会中,提供和接受的数量可能更高或更低,但总有一些数量人们认为是不公平的,拒绝接受。
人们会受到公平偏见的强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积极地看到公平占上风——尤其是当任何的不公平都是以他们个人的损失为代价的时候。
· 后见之明偏见。当人们得知一件的结果或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们通常确信 " 我早就知道 "。以事后诸葛亮的智慧为武器,他们认为实际发生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高估了自己事先预测会发生什么的能力。
在评估人际关系 ( " 我早就知道他们会分手 " ) 、政治选举 ( " 我本可以告诉你这位候选人会输 " ) ,甚至是悲剧 ( " 政府本应该知道这次恐怖袭击迫在眉睫 " ) 时,这种后见之明偏见总是会出现。
· 确认偏见。当人们想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时,他们通常会考虑所有相关的信息。但是,当他们在思考一个他们已经强烈感受到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屈服于确认偏见,只关注那些会证实他们信念的证据,并对不支持自己的证据挑毛病。
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时,我们大多数人会采用双重标准:对不喜欢的结果,我们的思考是最挑剔的。这就是我们很难借助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的原因。
· 心理定势。这是一种试图用过去在类似问题上见效的相同方案、策略和规则来解决新问题的倾向。但是,当一个问题需要新的见解和方法时,心理定势是没有帮助的。它使我们僵化地坚持同样的旧假设和方法,使我们看不到更好或更快的解决方案。
学了心理学,你将发现,系统性偏见会在我们做决策时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医生可能会继续使用过时的方法,检察官可能会忽视能洗刷犯罪嫌疑人罪名的证据,管理者可能会拒绝考虑更好的商业手段。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 " 偏见盲点 "。他们承认其他人的偏见扭曲了现实,但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偏见,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这种盲点本身就是一种偏见,而且是一种危险的偏见。
在这种偏见下,双方都认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或自己提出的建议是合理的和公平的,而对方的观点是 " 有偏见的 "。
然而,在我们理解了偏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减少或消除它。如果我们积极地、用心地去学习,并花时间仔细思考的话,其结果就更是如此。